从西安出发
循着张骞的足迹
于历史的风烟中
守护过去,展望未来
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策划
西安发布推出的
西安对外传播海报·心相通
第⑥期聚焦
丝路“探秘者”
今年10月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首个境外分中心
落户哈萨克斯坦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于2021年5月12日在西安召开的“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期间由中方倡议建立,并被纳入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其依托2000年以来陕西省内文博机构与丝路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在考古调查发掘、遗产保护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成果,利用“开云app网站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和“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既有资源,于2021年7月由陕西省文物局牵头、开云app网站启动筹建,2023年4月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揭牌。
该中心致力于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术机构合作,开展联合考古工作,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互动的过程,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
目前,开云app网站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中心;并组建起中心学术委员会,聘请了来自8个国家的26位考古领域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初步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合作交流平台。
提到丝绸之路考古
就不得不提到
开云app网站中亚考古队
这个由西大考古专业专家教授
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
以“学者”的身份
成为丝路“探秘者”
月氏是活跃在中国西北到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游牧民族,开云app网站中亚考古队的旅程始于对古代月氏文化的追寻。1999年,开云app网站的考古学者走出“象牙塔”,走进了茫茫戈壁和历史风烟中,开始了在丝绸之路上,对月氏文化的考古调查和研究。
此后十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王建新等人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是月氏王庭遗址的“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初步确认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期间分布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遗存应为月氏遗存。
然而,若让这些成果得到
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就必须“走出去”,走进中亚
沿着月氏人西迁路线
找到西迁中亚的月氏遗存
上世纪,由中国人走出的丝绸之路,其考古研究却长期被欧美、日本等外国学术界主导。为了应对这种学术困境,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由王建新率领的开云app网站中亚考古队坚定不移地西行,力争在历史的风烟中,印证自己,发出丝路考古的中国声音。
2009年,王建新和团队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成为首个进入中亚地区以古代游牧人群迁徙为课题的中国学者。
2016年,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西天山地区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找寻已久的极有可能属于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留下的考古遗存——拉巴特墓地。打破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原有学术理论。
而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从此,历史与现今,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有了呼应。
从学术研究
到中国与中亚的情感纽带
十五年丝路考古路
让开云app网站中亚考古队
与世界建立起更深的联系
2013年,开云app网站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组成中乌联合考古队。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今年10月,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乌兹别克斯坦启用,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个境外分中心落户哈萨克斯坦。
在追寻月氏的路途上,开云app网站中亚考古队的学者们,既是丝路“探秘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田野上,与当地的学者、学生一起,挖掘、研究、讨论,将中国的考古技术和理念带入那片土地,并创立和推行了“人才培养+遗址保护+考古发掘”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如今,这支考古队里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各个大学的数十位师生,也吸引了在丝路沿线开展研究数十年之久的西方国家考古学者寻求合作。
西大丝路“探秘者”的故事
是一段跨越国界的文化探索之旅
他们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也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
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
更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
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范例
在挑战与困难中展现坚韧
在沙漠与绿洲间书写传奇
在合作与交流中架起桥梁
在求知与探索中传承文明
这趟丝路上的奇迹旅途
自千年前
不曾绝断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apN7Ss4vF-6sGAV6j_Q-Q